江西:七夕集体婚礼成婚俗改革新范本
发布时间:2025-09-15 09:04:30

  在刚刚过去的农历七夕(8月29日),赣鄱大地上演了一场场“以爱为名、以文明为魂”的动人图景。江西各地紧扣节日内涵,将中华优秀传统婚俗文化与现代文明理念深度融合,精心策划多场“我们的节日·七夕”集体婚礼。

  从新余仙女湖畔的国风盛典,到赣州石城的客家婚韵;从宜春奉新的山水盟誓,到南昌红谷滩的传统礼仪,每一场婚礼都摒弃了铺张浪费的旧俗,注入了简约崇德的新风,既为新人们镌刻下一生难忘的浪漫记忆,更让文明婚俗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人心,成为这个七夕最动人的“爱情注脚”。

  江西各地深挖地域文化宝藏,让集体婚礼不仅是爱的仪式,更成为传统文化“活态传承”的生动载体,每一场都独具风情、各有韵味。

  在“中国七夕文化之乡”新余仙女湖,77对新人身着绣有祥云缭绕、鸾凤和鸣图案的传统婚服,在粼粼波光与袅袅仙雾中缓缓登台。仪式现场,新人代表手持装满美好期许的福袋,郑重系于象征“同心永结”的礼绳之上,共同许下“七愿”——从“践行婚俗新风,拒绝高额彩礼”的现实承诺,到“弘扬优良家风,传承孝亲美德”的家庭担当;从“共享赣鄱发展硕果,共建幸福家园”的生活愿景,到“共创民族复兴伟业,勇担时代使命”的家国情怀,每一个心愿都将个人小爱与社会大爱紧密相连,让传统婚典多了份厚重的时代意义。值得关注的是,江西省委常委、省委宣传部部长卢小青出席这场七夕活动,并为新人证婚。

  当天的活动还创新采用“线上+线个地市新人参与外,全国20个城市的700对新人通过直播大屏远程响应,屏幕上各地新人的笑脸与仙女湖实景交织成巨型爱心,完美诠释了“数字时代,文明新风可跨山海”。

  赣州石城,这座“闽粤通衢”的客家古城,将客家文化融入婚礼每一个细节。30对新人身着绣有“囍”字的客家传统婚服,在琴江镇大畲村的古村落中完成仪式。不同于其他婚礼,这里的新人在礼成后,还走进了村里的客家婚俗馆与农耕馆——婚俗馆里,泛黄的嫁妆箱、精致的绣花鞋、古朴的花轿静静陈列,承载着客家婚嫁的百年记忆;农耕馆中,犁耙、蓑衣、谷风车等老农具默默诉说着先辈耕耘的岁月。讲解员将客家“哭嫁”“送嫁”等婚俗变迁与农耕文明传承娓娓道来,让新人们在触摸老物件的过程中,读懂了“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结合,更是文化与责任的传承”。

  而在宜春奉新县澡溪乡九仙村,集体婚礼则与山水风光完美融合。18对新人以青山为背景、秀水为见证,在望仙亭前完成集体宣誓、交换信物的仪式。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,山间的清风裹挟着草木清香,新人们相视而笑的瞬间,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。“比起酒店里的觥筹交错,在山水间举办婚礼更显纯粹,这是我们最想要的浪漫。”新娘小李的话,道出了许多新人对“婚礼回归本真”的期待。

  此外,南昌红谷滩的18对新人依照“三书六礼”,完整呈现沃盥礼、同牢礼、合卺礼等环节;鹰潭的26对新人手执红绸,行三拜之礼、合卺之礼;九江彭泽的10对新人以“沃盥之礼”净手、“结发之礼”寄情——各地以传统礼仪为魂,让集体婚礼成为展示地域文化、传承中华美德的“流动课堂”。

  “以前觉得婚礼要办得够隆重、彩礼要给得够多,才算有面子。现在才明白,两个人真心相待、日子过得踏实,比什么都重要。”这是九江彭泽新人汪曰胜在集体婚礼上的真情告白,也道出了许多参与集体婚礼新人的心声。各地集体婚礼均以“简约、文明、务实”为核心,打破传统婚礼“讲排场、比阔气”的旧俗,让婚礼回归爱情本身,传递出新时代健康向上的婚恋观。

  在彭泽县“情满彭蠡·向幸福出发”集体婚礼现场,没有豪华车队,没有繁琐流程,取而代之的是充满文化韵味的互动环节。新人们通过“信物交换”传递心意,用一枚枚亲手制作的书签、一对手绘的情侣杯,代替了昂贵的珠宝首饰;在“合卺之礼”环节,他们共饮一杯清甜的米酒,象征“夫妻同心、甘苦与共”。新娘刘紫薇坦言,自己和新郎一致决定“零彩礼”结婚:“我爸妈一开始还有顾虑,觉得‘没彩礼会被人看不起’,但看到我们用集体婚礼的方式倡导新风,他们特别支持。爱情不是用彩礼衡量的,未来的幸福要靠我们自己奋斗。”

  南昌红谷滩的集体婚礼上,军婚新人邓子成与易颖昕的故事格外动人。邓子成常年驻守边疆,两人聚少离多,却始终相互理解、彼此支持。“以前觉得婚礼要办给亲戚朋友看,现在觉得,一场简约而有意义的集体婚礼,更能体现我们对婚姻的态度。”邓子成说,作为军人,更应带头践行移风易俗,“这场婚礼没有铺张浪费,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满满的仪式感和幸福感,这就够了。”活动还邀请了“全国文明家庭”胡剑峰、黄菁夫妻到场,他们分享了30年相濡以沫的婚姻故事,鼓励新人们“以包容之心待彼此,以责任之心建家庭”,让文明家风在代代相传中延续。

  吉安遂川的集体婚礼则以“温馨互动”打动人心。新人代表上台分享爱情故事:有从大学校园走到职场的“青春恋歌”,有在志愿服务中相识相爱的“公益情缘”,还有在乡村振兴一线并肩奋斗的“同行伴侣”。“我们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,却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中愈发坚定。”新人小周的话引发全场共鸣。现场没有奢华的布置,却有亲友们真挚的掌声;没有昂贵的宴席,却有充满祝福的鲜花与贺卡——简约的仪式背后,是对爱情本真的坚守,是对文明婚俗的认同。正如一位现场观众所说:“看着这些年轻人用实际行动拒绝攀比、倡导新风,我觉得特别欣慰,这才是新时代年轻人该有的样子。”

  一场场集体婚礼的成功举办,并非偶然,而是江西各地长期推进婚俗改革、培育文明新风的成果。从政策引导到文化浸润,从示范带动到群众参与,江西构建起“多方联动、久久为功”的工作格局,让文明婚俗不仅是七夕的“一时风景”,更成为融入日常生活的“长久风尚”。

  在政策层面,各地将婚俗改革纳入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,出台一系列务实举措。九江彭泽县成立婚俗改革工作领导小组,通过建立红白理事会、制定村规民约、评选“文明家庭”等方式,推动移风易俗走深走实。“我们在每个村都设立了红白喜事‘劝导员’,遇到大操大办的情况及时上门沟通,用身边人、身边事引导群众转变观念。”彭泽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人员介绍,近年来,彭泽县通过举办集体婚礼、开展“零彩礼”新人表彰等活动,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加入到倡导文明婚俗的队伍中,“移风易俗不是‘一刀切’,而是要通过耐心引导、示范带动,让群众从‘要我改’变成‘我要改’。”

  赣州石城则依托客家文化优势,打造了一批婚俗改革示范点。屏山镇长溪村以客家宗祠为载体,将移风易俗内容融入宗祠文化,让村民在祭祀、庆典等活动中潜移默化接受文明理念;钢琴小镇则将“音乐元素”与婚俗改革结合,打造浪漫而简约的婚礼场地,成为年轻人举办“轻婚礼”的热门选择。全县131个行政村还设置了红白喜事“明白墙”,用流程图、对比表等形式,清晰展示“婚俗改革前”与“改革后”的“经济账”“人情账”,让群众直观感受到“婚事简办”的好处。此外,石城还借助客家“喜事煮米茶”的传统习俗,推行“以茶代宴”,用清甜的米茶代替昂贵的宴席,既保留了传统礼仪,又杜绝了铺张浪费,成功打造“实诚婚尚”婚俗改革品牌。

  在文化浸润方面,各地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婚俗文化与现代文明理念相结合,让文明新风既有“传统味”,又有“时代感”。新余市依托仙女湖七夕文化资源,每年举办七夕文化节、国风集体婚礼等活动,将“忠贞爱情、家庭和睦”的七夕内涵与“拒绝高价彩礼、倡导婚事新办”的现代理念相融合,让文化成为推动婚俗改革的“软实力”;赣州市通过编写客家婚俗文化读本、拍摄婚俗改革宣传片、开展“客家婚俗进课堂”等活动,让青少年从小了解传统婚俗的文化内涵,树立正确的婚恋观。

  七夕当天,全省各地举办的这些集体婚礼,如同一个个“文明火种”,点燃了倡导婚俗新风的热情;而背后一系列长效机制的建立,则为文明婚俗的传承筑牢了根基。正如一位基层干部所说:“集体婚礼是婚俗改革的‘窗口’,让群众看到文明婚俗的美好;而政策引导、文化浸润则是婚俗改革的‘基石’,让文明新风能长久扎根。只有‘窗口’与‘基石’并举,才能让文明婚俗真正融入群众生活,成为社会共识。”

  七夕的浪漫会落幕,但文明婚俗的传承永不停歇。在江西,这场以“爱”为名的文明实践,正让越来越多的人明白:最好的婚礼,不是有多奢华,而是有多真诚;最美的婚姻,不是有多富有,而是有多温暖。当文明新风成为赣鄱大地的“日常风景”,当简约崇德成为年轻人的“婚恋共识”,爱情便有了更纯粹的底色,家庭便有了更坚实的根基,社会便有了更绵长的温度。